[pí zàng]

脾脏

编辑 锁定 讨论999
脾脏是机体最大的 免疫器官,位于左上腹部,占全身 淋巴组织总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机体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中心。位于左 季肋区后外方肋弓深处,与9-11肋相对,长轴与第10肋一致。膈面与膈肌和左肋膈窦相邻,前方有胃,后方与左肾、左 肾上腺毗邻,下端与 结肠脾沟相邻,地柔软的网状内皮细胞器官,成年人的脾长约10cm~12cm,宽6cm~8cm,厚3cm~4cm,重110g~200g,大致有巴掌那么大,重200克左右,由几条韧带将其“悬挂”在上腹部。在正常状态下一般摸不到脾脏,如果仰卧或右侧卧位能触摸到脾脏边缘,说明 脾肿大
中文名
脾脏
外文名
spleen
类 别
免疫器官
生理位置
与9-11肋相对
功 能
提高机体免疫力

脾脏发育过程

编辑
脾脏自间叶细胞发育而来,在胚胎发育的第五周开始可见。

脾脏构造

编辑

脾脏外观与位置

人体的脾脏位于腹腔左上方,与第9-11肋相对,长轴与第10肋一致。脾可分为光滑隆凸的膈面、和凹陷的脏面两面。脏面前上方与 底相连,后下方与左肾和左 肾上腺相连。神经、血管自脏面中央的脾门处出入脾脏。脾脏除与胰腺连接处和脾门处外,均被腹膜包裹。腹膜邹襞形成的韧带对脾起了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脾脏在活体时为暗红色,上缘较锐,有2-3个切痕,而下缘则相对钝厚。脾质脆而软,受暴击后易破碎。成人的脾脏重约150-200克。正常情况下,脾无法被触及,肿大的脾则容易被触到。

脾脏结构

脾由被膜、小梁、白髓、红髓、边缘区几部分组成。
脾脏的被膜较厚,被膜表面大部分还覆有浆膜。被膜和脾门的 结缔组织伸入脾的实质,形成许多的小梁。这些小梁互相连接,形成了脾脏的粗支架。小梁间的网状组织结构则形成了脾淋巴组织的细微支架。被膜和小梁内的平滑肌细胞可以通过舒张或邹缩调节脾的含血量。
脾脏内的白髓位于脾内小动脉的周围,由靠外的含有 B细胞CD4+T细胞的边带和内部围绕血管形成的淋巴鞘两部分构成。因为该部分在脾的新鲜切片上呈散布的灰白色小点状,故名“白髓”。另外,正常人体内含量很少、主要由B细胞构成的脾小结也是白髓的一部分。
红髓则占到了脾实质的三分之二,因为红髓含有大量的红细胞,所以显红色。红髓由脾索和脾窦两部分组成。其中,脾索由富含血细胞的索状淋巴组织构成,大部分穿过它的血液都能够穿过它重新回到循环系统,惟衰老的红细胞和血小板以及异物会在此被吞噬。血窦则充满了血液,抗原和淋巴细胞均是通过它进入脾脏的。脾窦壁附近有不少 巨噬细胞,它们的凸起可以伸入脾窦的腔内。
脾还有一种名为“边缘区”的结构。该结构是红髓和白髓的交界处,宽达100 微米。其中的淋巴细胞分布比白髓稀疏,但比红髓要密一些。从胸腺或骨髓迁入脾的淋巴细胞会在这里进一步成熟。该区域有大量的巨噬细胞,可对抗原进行处理。B细胞通常会在这里开始活化。边缘区是脾内首先捕获、识别抗原的区域,是引发免疫反应的重要部位,也是血液中淋巴细胞进入脾内淋巴组织的重要通路。
值得注意的是,脾没有输入淋巴管,脾内也没有淋巴窦,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血窦(脾窦)。

脾脏功能

编辑
脾脏有滤血的功能。边缘区和脾索是滤血的主要场所。脾内的大量巨噬细胞可以清除衰老的 血细胞(比如 红细胞)、 抗原和异物。此外,侵入人体血内的抗原,可在脾内激发免疫反应。此外,脾还能够储藏血液。人脾可以储存约40毫升的血液,马的脾脏则存储了马体内大约30%的红细胞。胚胎发育早期,脾有造血的功能。但出生后脾的造血功能基本消失,仅在部分条件(比如人体出现严重造血障碍时)刺激下才能够恢复。

脾脏中医中的“脾”

编辑
主条目: 脾 (脏腑)
中国古代典籍中(比如《 难经》)中有对脾的描述。其中对脾的色泽和形状的描述均与现代解剖学的结论相接近。但有说法指出,中医因解剖条件的限制,把难以观察的 胰腺归为了脾的附属器官,故中医上的“脾”应包括现代解剖学中的胰腺和脾脏。

脾脏注释

编辑
  1. 在无特别指明情况下,本文中“脾”或“脾脏”专指人的脾脏

脾脏血供

编辑
脾脏由脾动脉供血。脾动脉是腹腔动脉最大的分支,在接近 脾门处分出胃网膜左动脉和数支胃短动脉。脾动脉在进入脾门前多先分为上、下两支,或上、中、下三支,再分为二级分支或三级分支进入脾门。根据脾动脉分支情况,可将脾脏划分为2~3个叶和上极段、下极段两个段。相邻脾段之间动静脉的吻合甚少,形成一个近乎无 血管区的平面。脾动脉分支进入脾实质后为节段动脉、进而分为小梁动脉,最后形成终末动脉,故脾实质由内到外可划分为脾门区、中间区和周围区。

脾脏副脾

编辑
副脾是指正常脾脏以外,与正常脾脏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组织,出现率为15%~40%。位置、数目、大小均不恒定,多位于 脾门、脾蒂、 大网膜,少数位于脾 结肠韧带、胰尾、 肠系膜、左侧 卵巢等处。

脾脏构造

编辑
脾脏内部可分为红髓及白髓。红髓的主要功能是过滤和储存血液,由 脾索及血窦组成,但因为其不含 输入淋巴管,所以脾脏没有过滤淋巴的功能。而白髓的主要功能则为对抗外来微生物及感染。

脾脏生理功能

编辑
脾的组织中有许多称为“ 血窦”的结构,平时一部分血液滞留在血窦中,当人体失血时,血窦收缩,将这部分血液释放到外周以补充血容量。血窦的壁上附着大量 巨噬细胞,可以吞噬衰老的 红细胞、病原体和异物。
脾脏 脾脏
脾脏是机体最大的 免疫器官,占全身 淋巴组织总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 体液免疫的中心,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 脾脏切除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的紊乱,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脾的肿大对于 白血病、血吸虫病和 黑热病等多种疾病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吞噬素(Tuftsin) Tuftsin是美国Tufts大学教授Najjara于1970年首次发现的一种四肽物质,当前已知脾脏是体内Tuftsin的唯一来源。Tuftsin作为一个参与免疫调节的体液因子,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通过激活多核白细胞、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提高他们的吞噬、游离及产生细胞毒的功能,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除此之外,脾脏还产生其他多种 免疫因子,促进吞噬作用,清除体内外 抗原,这是切脾后凶险感染综合征(OPSI)的原因所在,也是保脾手术的理论依据.
脾脏
脾脏 (2张)
B淋巴细胞约占脾内淋巴细胞总数的55%,在 肿瘤抗原刺激下转化为 浆细胞,继而分泌特异性抗肿瘤的免疫球蛋白IgG,且具有 抗原提呈能力.研究发现,脾脏切除后,机体免疫球蛋白含量异常且血清IgM水平明显下降,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
T淋巴细胞脾脏拥有全身循环T淋巴细胞的25%,直接参与细胞免疫,并对外周血中 T细胞亚群的分布有重要调节作用.脾脏对T淋巴细胞免疫的调节作用是 肿瘤免疫的一个重要环节.脾脏切除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发生改变,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Th)数量减少,抑制性T淋巴细胞(Ts)数量相对增高,导致肿瘤免疫抑制.
巨噬细胞脾脏中大量的巨噬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 抗原颗粒的作用,还可作为 抗原提呈细胞(APC),调节和增强免疫应答.除自身能释放 肿瘤坏死因子(TNF)、 IFN、IL-1等活性物质直接参于抗肿瘤作用外,还能调节细胞毒素T淋巴细胞(CTL)、 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具有广泛的免疫感应及效应功能.
树突状细胞(DC)、自然杀伤(NK)细胞和LAK DC具有比 巨噬细胞更强的 抗原提呈能力,作为APC参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LAK细胞对自体或异体的肿瘤细胞均有很强的杀伤作用,能非特异性地杀伤多种对 NK细胞、CTL不敏感的肿瘤细胞,在抗肿瘤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脾脏是 外周免疫器官之一,是人体最大的 淋巴器官。它生在腹腔左上方,质地比较脆,容易外伤。一般来讲,脾脏有三大功能:
首先它是人体的“血库”,当人体休息、安静时,它贮存血液,当处于运动、失血、缺氧等 应激状态时,它又将血液排送到血循环中,以增加血容量;
其次,脾脏犹如一台“过滤器”,当血液中出现病菌、 抗原、异物、原虫时,脾脏中的 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就会将其吃掉;
此外,脾脏还可以制造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物质,发挥免疫作用。脾是血循环中重要的滤过器,能清除血液中的异物、病菌以及衰老死亡的细胞,特别是 红细胞和血小板。因此, 脾功能亢进时可能会引起红细胞及血小板的减少。脾脏还有产生淋巴细胞的功能。

脾脏临床

编辑
正常状态下一般摸不到脾脏,如果仰卧或右侧卧位可能触摸到脾脏边缘即可认为是 脾大,近来B超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发现了一大批用手摸不到的“脾大”,在 健康体检中B超显
脾脏 脾脏
示脾大者约占15%左右,其中绝大部分是用手摸不到的,B超显示脾大是经过实际测量的,即是真正的大,能较早地显示脾增大,当用手能触及脾脏时,脾脏已增大到一倍以上。
引起 脾大的原因有:
(1)感染性脾大。各种急、慢性感染如伤寒、 副伤寒、黑热病、 血吸虫病疟疾病毒性肝炎败血症、晚期梅毒等.
(2)淤血性 脾肿大。斑替氏综合征、 肝硬化慢性心力衰竭心原性肝硬化慢性缩窄性心包炎、门静脉或脾 静脉血栓形成
(3)增生性脾大。见于某些血液病如白血病、 溶血性贫血恶性淋巴瘤等。
(4)其它。脾脏 恶性肿瘤较罕见、脾脏囊肿、播散性 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戈谢病等。
因脾脏大原因较复杂,除少数人为生理性外,都应在医生指导下寻找病因,并要定期复查。
因为 脾大就会对人体起坏作用了,所以以往主要是采用手术切除脾脏。切除脾脏有好处,可以纠正脾大对人体的危害,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不足。全脾切除后将改变患者的免疫功能,出现脾脏过滤功能消失,IgM减少、调节素和调理素水平降低、T淋巴细胞系统出现紊乱、 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以及淋巴细胞转换率明显下降,导致爆发感染的机会显著增加手术创伤大、费用高。还有一些肝功差、 腹水、低蛋白、呕血等条件差者无手术条件。
脾破裂会导致严重的大出血,是能够致死的腹部急症之一,必须紧急抢救。较小的破裂可以缝合修补,但很多时候难免要将 脾切除。与肝不同,脾切除后病人可以正常生活,但他们明显的表现出 抵抗力下降和易受感染。
脾脏本身的疾病较少见,比如脾肿瘤,但是人体其它系统的疾病可以继发脾脏改变,会出现 脾大现象。比如常见的有 肝硬化肝癌、特发性 门脉高压症会出现脾大,还有一些血液病如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何杰金氏病、白血病等也会出现脾大。
脾大最多见的疾病还是肝硬化、肝癌。

脾脏肿大

编辑
正常脾脏一般不能触及(除极少数由于移位或下垂外),如在左肋缘下们及者,均表示 脾脏肿大
临床上将肿大的脾脏分为轻、中、高3度。深吸气时,脾脏在肋缘下不超过3厘米者为轻度肿大;自3厘米至脐水平线者,为中度肿大;超过脐水平线以下则为高度肿大。
轻度脾肿 大见于慢性肝炎、伤寒、粟粒性结核、急性疟疾、恶急性细菌性内心膜炎、败血症和全身性系统性 红斑狼疮等,一般质地柔软;中度 脾肿大见于 肝硬化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 溶血性黄疸和淋巴瘤等,质地一般较硬;高度脾肿大且表现光滑者,见于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黑热病、慢性疟疾、骨髓纤维化和 戈谢病等,表面有结节者则需考虑 淋巴肉瘤
中度以上脾肿大,其形态呈舌形,位置表浅,突出于左肋缘下,并伸向有髂窝部,于其前内缘可能有1—2个切迹。脾肿大的这一特点可与其他 腹部包块相鉴别。表现有囊性肿物者,见于 脾囊肿;脾压痛见于脾脓肿,脾梗塞等,在脾周围炎或脾梗塞时,由于脾包膜发生病变,常有纤维性渗出,并累及壁层腹膜,故 脾脏触诊时有明显压痛,且有摩擦感。
就地域而言, 长江中下游两岸和江南地区,是血吸虫病流行区。该区内的脾脏显著肿大者,大多由 血吸虫病引起。在长江以北,过去有黑热病流行,当前消灭,但对老年人显著的 脾肿大,仍应考虑黑热病所致。
各种感染所引起的脾肿大,常有特征性热型,如波状热、 回归热疟疾等。伤寒除特殊热型外,还伴 相对缓脉;急性血吸虫病常有畏寒、发热、多呈 间歇热弛张热急性白血病常有高热、贫血与明显 出血倾向;淋巴网状细胞瘤常有不规则、持续性或周期性发热,伴 淋巴结与肝、脾肿大。
脾肿大伴淤斑淤点,常见于急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 紫癜、亚急性细菌性 心内膜炎等。慢性肝病患者可伴有 蜘蛛痣
脾肿大黄疸,应考虑疟疾引起的 溶血性贫血;若无贫血,脾脏仅轻度肿大,则可能为病毒性肝炎。
充血性脾肿大最常见的原因是 肝硬化引起的门 静脉高压;其次是门静脉或脾静脉的炎症或血栓。常伴有肝硬化和 门静脉高压的表现,如食道下端或胃底静脉曲张、 腹水消化不良等;同时伴有脾功能亢进,表现为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均减少的“三少”现象;同时骨髓 造血功能旺盛。
各种急、 慢性白血病皆有脾肿大。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脾肿大尤为显著,可平脐,甚至伸入盆腔,质地坚硬。
如患者发生脾肿大, 伴或不伴肝脏肿大, 血小板减少贫血骨痛等症状,则要考虑 戈谢病。这是一种由于β-葡糖脑甘酯酶缺乏致葡萄糖脑苷脂在肝、脾、骨骼和中枢神经系统的 单核巨噬细胞内蓄积的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脾脏肿瘤

编辑
脾脏肿瘤是临床少见的肿瘤类型,发病率低,国内外文献均缺乏大宗病例报道,良性肿瘤发病率约为0.14%,恶性肿瘤不超过全部恶性肿瘤的0.64%,脾脏肿瘤本身组织成分来源、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良恶性质混杂,并常有多种来源致病因素交杂,本病早期又缺乏特殊的临床表现,故不易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及治疗,易被临床医生忽略,随着各项诊断技术的出现和提高,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我们对于脾肿瘤的认识逐渐加深,有助于提高肿瘤的治愈率,改善预后。

脾脏切除

编辑
脾切除术后患者 免疫功能低下,并终身增加对严重感染的易感性,易发生急性暴发性感染(OPSI)、 败血病和脑膜炎。婴幼儿脾切除术后更易发生感染性并发症。脾切除后要注意加强防止感染,包括保暖、饮食卫生、个人卫生、适当锻炼等等。脾脏不是唯一的 免疫器官,术后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机体免疫能得到一定恢复,它的部分免疫功能会被其它免疫器官替代,当然,完全恢复如常人不太可能。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词条标签:
疾病医学术语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