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张高明主任是个快人快语,对工作充满激情的人。他所在的检验科这两三年来成绩卓然,我就想对他们科室做次深入了解,电话与他联系,他爽快地答应了。
到了检验科,面对房间里生化、免疫、血凝、血流变、血气、血培养、微量元素、荧光显微镜等这些价值千余万元的高精尖的仪器设备和忙碌的工作人员,让我这个对医学并不外行的人也感到云里雾里,无从下笔。从哪里写起呢?有点为难了。
一面锦旗
在检验科大厅正面的西墙上悬挂着一面锦旗,是送给检验科主任张高明和科室全体人员的,上书“服务态度优良 检验技术精湛”两行大字,送锦旗者叫陈平,日期是2013年11月27日。见我对这面锦旗感兴趣,张高明过来给我说,这是他们科室这么多年来收到的唯一的一面锦旗,之所以挂在这里,因为这面锦旗背后有一段生命故事。
2013年10月的一天,扎下镇的陈平书记午饭时突然胸腹部疼痛不适,大汗淋漓,马上到镇医院输液治疗,一瓶液体没有挂完,就转入昏迷状态了,情况危急,立即转到了我们医院。医院组织多科专家会诊,倾向于心肌梗塞的诊断。检验科也参加了会诊救治,抽取了患者的血液标本做与心脏有关的项目检测,但结果没有发现异常。张高明和同事们根据患者体型较胖及吃饭时发病的特点,考虑到有胰腺炎的可能,加做了血液淀粉酶测定,结果很快出来了,数值2800u/升(正常值0—100u/升),马上通知临床,临床医生有的放矢,给患者做了核磁共振,影像显示急性胰腺炎的改变,明确了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诊断,收住普外科。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来势凶险,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由于诊断及时,少走了弯路,为治疗争取了时间,挽救了患者的生命。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陈平书记恢复了健康,他了解到自己疾病的惊险诊治过程,检验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出院的时候,他特别制作了这面锦旗送到了检验科,握着张高明的手说出了一句发自肺腑的话:“要不是你们细心,我就嗨啦!”张高明说,作为医技科室,我们是辅助于临床的,这唯一的一面锦旗与临床科室的锦旗飘飘相比,虽然微不足道,但我们全科人员都十分珍惜,这是病人对我们成绩的肯定,挂在这显要的位置,也是让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能够看到它,鼓励我们更勤奋地工作。
张高明主任形象地比喻:如果把我们医院看作一个与疾病战斗的部队,急诊室就是“先锋”,临床科室是“主力”,那么我们检验科就是“侦察兵”。那么,他们是如何发挥“侦察兵”的作用的呢?张主任强调,检验科与临床科室之间绝不是单纯标本传递的关系,检验医师必须与临床医师接触,定期深入临床收集意见,交流情况。尤其是对于发现了“异常”的化验结果,要重复检验,与临床联系、沟通后再发报告,这样有利于提高检验水平和医疗质量,最终收益的是患者。例如,一例胸腔积液病人在进行常规胸水的细胞计数时,检验医师发现细胞形态大小不一、成堆成团,就主动加做推片染色,找到了癌细胞,诊断为癌性胸水。
张高明参加医院的中层干部夜间总值班,他与别人不同的是,除了尽到值班的责任外,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做好宣传和沟通工作。他就把检验科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资料拿给值班的医生看,不懂的就逐项解释,他认为,平时工作忙,利用值班时间是个和临床接触的好机会。
自助取单机
我发现,在检验科门口的病人等候区,新增加了一台设备——自助取单机,吸引了病人及家属在围着操作取报告。病人凭自己的就诊卡在自助取单机的卡口上轻轻地一刷,所检查的项目就会在显示屏上出现,如果检查好了,点击一下“打印”按钮,检查报告单就打印出来了。如果检查结果还没有做好,显示屏上也会提示要等待的时间,病人心中有数了,不再焦急,安心地等待了。这项服务方便又快捷,大受病人的好评。
检验科受到病人称赞的举措还有不少,免费早餐又是一例。以往,患者空腹抽血后,如果到外面吃早餐,时间上来不及,很容易错过医生的应诊时间,有的就一直饿着,有的只能啃面包,喝饮料,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要按时进食,自带食品很不方便,对于患者的健康不利。检验科的同志们看在眼里,念在心头,向院领导提议给病人发放免费早餐。只要是好的建议,院领导都会同意,这个建议合理又人性化,马上得到了批准,从今年2月份起,凡在我院门诊检验科空腹抽血检查者,抽血后便会领到一张免费早餐卷,然后到一楼的超市茶餐厅选用早餐。
“优质、准确、快速、高效”是检验科提出的服务宗旨,号子好喊,但要真正做到的确是要付出许多的艰辛,但他们一直在践行着这个追求。张主任给了我一组他们的工作量数字:2011年的标本数是307298个,检验项目是4493992项;2012年的标本数是657192个,检验项目是8835766项;2013年的标本数是717978个,检验项目是10966576项。这组数字看起来很枯燥,但从中可以看出3年来业务量递增的惊人速度,2013年比2011年翻了一倍多,并且能够做到报告“零差错”,服务“零投诉”。
检验科作为宿迁市的重点专科,设备先进优良,30名工作人员中,有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0人,研究生4人,人才梯队合理,技术力量雄厚,常规开展检测项目500多项,为临床提供可靠的疾病诊断依据,名副其实地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有诸多可圈可点的亮点:急诊实验室“兵马炮”齐全,能够独立开展所有的化验项目,24小时提供全天候的检验服务;临床基因诊断实验室是沭阳地区唯一一家通过了省卫生厅验收的单位;科室参加的国家卫计委临床检验中心、省卫生厅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量评价活动,连年取得优秀成绩,也是沭阳唯一一家所有的检验项目获得省卫生厅临床检验结果的互认单位;去年10月,科室杨晓红、王涛两位检验医师参加的省卫生厅组织的检验三基技能比赛,取得了同江苏省人民医院并列第一的好成绩,为医院争了光,为沭阳争了光,为宿迁争了光;近来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如乙肝病毒DNA检测、性病DNA检测、巨细胞病毒DNA检测、结核DNA检测、手足口病RNA检测、真菌的培养鉴定及药敏、胃蛋白酶原的测定、肺炎支原体检测、肺炎衣原体检测、呼吸道病毒7项、内毒素测定等,在宿迁地区处于领先水平,为患者的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实验室依据;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与禽流感的防控工作,为全县所有乡镇培训禽流感检测人员,率先开展甲型流感病毒抗体的检测工作,做好发热病人标本的采集、保存、外送等工作;积极开展科研,负责、主研或参研课题20余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1篇,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10篇,核心期刊21篇,有12项课题通过科技成果鉴定,获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不一枚举。
榜样的力量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在检验科得到了检验,并获得了验证。
要带好这支30人的队伍,不修炼好“打铁还要自身硬”的本领是不行的。在人员没有增加的情况下,3年来业务量增加了一倍多,如此大的工作量,检验科的职工却无一句怨言,这应该归根于检验科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有一个团结的班子。敬业、奉献、创新、关爱这个无形的科室文化已渗透在科室每个职工的心里。
张高明主任做事雷厉风行,40多岁的年龄,年富力强,是个“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的人,他每天早上6点40分就赶到医院,先到门诊4楼的体检中心看看,因为健康体检人员的采血任务属于检验科,他要到那里看一下安排的科室人员是否到位了,以免影响了工作。晚上大家下班回家了,他还不能按时走,他要查看一下是否有遗留的工作没有做完,仪器电源是否关闭,水龙头是否拧紧,确保这些贵重的仪器设备不会遭受意外损害,一般到家都是8点多了。为全县65周岁以上老年人体检,张高明还担负了潼阳组组长的重任,他要统筹安排人员,带队下乡,晚上还要带领科室人员加班延点地把当天的标本检查完毕,每人采集了3个标本:血常规、血生化、尿常规,每天几千个标本,为了不影响体检的进程,要做到当天的标本当天做完,几乎都要到10点左右,最晚的一次熬到了凌晨两点。在他的带动下,科室的同志们没有叫苦叫累的,有的人为了不耽误第二天一早出发体检,干脆就把洗漱用品带来,住在科室里。
为了便于科室管理,检验科成立了5个专业组:血液组、生化组、免疫组、微生物组和急诊组,实行科室二级管理,组长负责本专业的业务、排班等,工作起来井然有序。检验科年轻人居多,张高明主任和徐庆雷、杨晓红两位副主任商议:这些年轻人要成家、要买房,很不容易,在经济上我们要照顾他们。他的想法和两位副主任一拍即合,他们3人都不要科主任津贴,奖金和大家一样拿。给专业组组长发一定的津贴,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工作热情。他们的做法让职工心服口服。
张高明记得科室每个人的生日,到时科里会送上蛋糕和鲜花;谁家的父母、孩子生病住院了,科里会派人探望,能够体会到“家”的温暖;科室有一半是外地人,有的要结婚了,在沭阳不熟悉,有些“人生地不熟”的苦恼,张高明就帮助“操办”,买东西,找婚车,订酒席……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上一篇:科内业务学习与交流,作用不可低估
下一篇:感悟沭医